大家好,我們是成都小火科技公司,今天是2025年9月29日,星期一。去年夏天,我們公司做了一個記錄咖啡口味的小眾APP,客戶要求中英雙語,同時要求用蘋果原生語言開發。
關于蘋果APP原生開發語言,目前主要有兩種技術棧,到底是使用Swift還是OBject-C呢?網上攻略一半說Swift“新且簡潔”,一半說OBject-C“穩定適配廣”,我盯著屏幕翻了兩天文檔,最后決定“先試Swift”。畢竟這款APP功能簡單,主要是列表展示、表單輸入和圖片上傳,沒必要一上來就啃OBject-C的復雜布局。但剛寫登錄頁就栽了跟頭:Swift的預覽功能確實香,改一行代碼就能實時看到輸入框的顏色變化,可當我把代碼放到iPhone SE模擬器上時,發現底部的“登錄”按鈕直接被安全區擋住了,預覽窗里壓根沒提示這個問題。我對著屏幕愣了半天,又去Apple Developer論壇翻帖子,才知道要加一句`padding(.bottom, UIApplication.shared.windows.first?.safeAreaInsets.bottom ?? 0)`,把安全區高度算進去。改完再運行模擬器,按鈕終于乖乖待在屏幕下方,那種“終于搞定”的踏實感,比看十篇教程都管用。
原生開發里最讓我頭疼的不是代碼,是蘋果的“審核門檻”。第一次提交APP時,我信心滿滿地填完信息,結果第二天就收到拒絕郵件,理由是“未說明獲取位置信息的用途”。我趕緊打開info.plist一看,果然只加了獲取位置的權限申請,沒寫清楚“為什么要要位置”——其實我的APP只是想根據位置推薦附近的精品咖啡館,卻忘了在描述里說清楚。那時候已經是晚上十點,我抱著電腦坐在書桌前,把隱私描述改成“需要獲取您的位置信息,用于推薦3公里內評分8.5以上的精品咖啡館,不會存儲或分享您的位置數據”,重新打包上傳。沒想到第二天一早打開郵箱,就看到“審核通過”的通知,那一刻才明白,蘋果審核不是“故意刁難”,而是更在意用戶的知情權——你得把“為什么要權限”說清楚,用戶才愿意信任你的APP。
還有個意外收獲,是蘋果生態里的工具真的“夠省心”。之前幫朋友做過安卓APP,測試時要反復發APK文件,還得擔心測試員手機版本不兼容;但蘋果的TestFlight完全不用操這個心,只要把測試員的郵箱加到列表里,他們在App Store搜索“TestFlight”,輸入邀請碼就能下載測試版。我記得第一次把咖啡APP的測試版發出去,朋友當天就反饋“收藏咖啡的按鈕點了沒反應”,我查了下代碼,發現是把button的action綁定錯了方法(把`saveFavorite()`寫成了`saveHistory()`),改完重新上傳,不到10分鐘朋友就收到了更新提示。這種“改完馬上能測”的效率,讓我覺得原生開發雖然前期有門檻,但熟悉之后反而比跨平臺開發更省時間——不用在“適配不同系統”上反復折騰,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功能本身。
現在這個咖啡APP已經上線小半年了,偶爾會收到用戶的評論,有人說“記錄界面很流暢,比那些廣告多的APP舒服”,還有人說“推薦的咖啡館真的小眾,沒踩過雷”。每次看到這些評論,我都會想起第一次打開Xcode時的手足無措——那時候總覺得“原生開發太難了”,可真正沉下心去查文檔、踩坑、解決問題,才發現它的核心不是“復雜的代碼”,而是“站在蘋果的邏輯里,把用戶體驗做細”。比如iOS用戶習慣“左滑返回”,我就給每個頁面都加了手勢返回;比如蘋果強調“不打擾用戶”,我就把推送通知控制在“每周一次咖啡推薦”,從不多發。
其實做蘋果原生APP就像學做咖啡,一開始總搞不清水溫、研磨度的搭配,可多試幾次就會發現,那些看似“繁瑣”的規則(比如蘋果的設計規范、審核要求),本質都是為了讓最終的成品更“順手”。現在我偶爾還會給APP加新功能,比如最近加了“咖啡筆記導出成PDF”的功能,用的是蘋果原生的PDFKit框架,跟著文檔寫了不到200行代碼就搞定了。回頭看,當初那個對著Xcode發呆的自己,要是知道后來能這么輕松上手,大概也不會那么焦慮了吧。
文章來源網址:http://jt-toy.com/archives/xiaochengxukaifa/2202,轉載請注明出處!
精選案例
推薦文章
Core competence
高質量軟件開發公司-成都小火科技
多一套方案,多一份選擇
聯系小火科技項目經理,及時獲取專屬《項目方案》及開發報價
咨詢相關問題或預約面談,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與我們聯系
業務熱線 19113551853
19113551853